健康科普丨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和急救


本期·科普专家
2024.04.26 / 周敏

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
心血管内科
护士长
主管护师
----------------
安阳市卫生健康委
健康科普专家
河南广播电视台
健康科普专家
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和急救
一审丨周敏 二审丨武建 三审丨石福宏
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?
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,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,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,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。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、发热、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;可发生心律失常、休克或心力衰竭,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严重类型。
0
1
HEALTH SCIENCE
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和急救
HEALTH SCIENCE
心肌梗死的识别、易患人群及表现
如何识别无痛性心肌梗死?
无痛性心肌梗死又称为非典型心肌梗死,凡遇到下列情况时,应高度怀疑无痛性心肌梗死:①近期内,屡次发生胸背部闷胀、沉重或气短。②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、气短,不能平卧,咳嗽,咳白黏痰或粉红色泡沫痰。③突然出现心慌、恶心、面色苍白、出冷汗、四肢发凉。④老年人突发的神志不清或意识丧失。⑤糖尿病患者出现昏迷者。⑥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,尤其在近期内出现者。⑦突发不明原因的晕厥或抽搐。
什么人容易发生心肌梗死?
1.经常熬夜、过度劳累;
2.高血压人群;
3.糖尿病人群;
4.高脂血症人群;
急性心肌梗死都有哪些表现?
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是胸骨后或心前区出现压榨性的闷痛,有濒死、压迫感,可持续5~15分钟或以上,有时还会有恶心、出汗等症状。一般来说,胸痛持续20分钟还不缓解就要高度怀疑心肌梗死。有时候心肌梗死的表现形式多样,可以表现为上腹痛、牙痛、咽痛等,这种情况下也需格外警惕,最好马上就医。
HEALTH SCIENCE
0
2
HEALTH SCIENCE
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和急救
HEALTH SCIENCE
气候突变会引发心肌梗死吗
冠心病的病人需要时刻留意气候的变化,在秋冬季交换的时候,气候的反差很大,人体就要代谢来调节,β受体、周围神经都处于高度亢奋状态,这种调节会使心脏运动加快,诱发斑块破裂。
同时,严寒或强冷空气影响下,冠状动脉可发生痉挛并继发血栓,引起急性心肌梗死。
HEALTH SCIENCE
0
3
HEALTH SCIENCE
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和急救
HEALTH SCIENCE
心肌梗死的急救
【不要搬动病人】
尽量帮助患者平卧或半躺着休息,并帮助其稳定情绪。看到突然倒地的人,一般都会很自然地去把人扶起来,甚至搬动患者到别的地方。但是对于心梗患者来说,任何身体活动都会提高心脏耗氧量,加重病情。所以说,扶起或搬动心梗患者都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。
【第一时间打120】
帮助患者平卧后,要第一时间打120急救电话。可能有人觉得打电话叫急救不如打个车去医院来得快,然而后者是万万不可取的。正如前面所说心肌梗死患者活动身体是大忌,可能连坐起来都会出问题,更何况是在没有抢救条件的车上一路颠簸到医院。无论是自救还是救人,都要树立正确的观念,心肌梗死是死亡率很高的危重病。对于高危人群尽早去医院就诊。而遇到这样的患者应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并且不要去搬动他。
心肺复苏就是救命术,心肺复苏的正确流程是什么?
1.先要判断患者意识!大声地呼叫他(喂,同志你怎么啦),再轻轻拍打其肩膀,看是否有反应。凑近他的鼻子、嘴边,感受是否有呼吸,看看胸廓是否有起伏。摸摸他的颈动脉,看是否有搏动。
2.呼救求援:当判断患者无意识时,应立刻求助他人帮忙,并拨打急救电话。
3.胸外心脏按压:施救者跪于患者一侧,找到按压的部位(两乳头连线中点), 一手叠放于另一手手背,十指交叉,将掌根部置于位置,依靠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压,双手臂伸直,不能弯曲,压下后迅速抬起,频率控制在每分钟100次左右。
4.开放气道:用最快的时间将患者的衣服、衣领口、领带解开,一手按住其额头向下压,另一手托起其下巴向上抬,标准是下颏与耳垂的连线垂直于地平线,畅通气道。
5.人工呼吸:胸外按压30次后口对口吹气2次为一个循环,5个循环后,检查一次生命体征,每次检查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。
HEALTH SCIENCE
0
4
HEALTH SCIENCE
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和急救
HEALTH SCIENCE
如何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
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,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,我们应该主动做到:
一戒:戒吸烟戒酒。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,对于吸烟者和被动吸入者都产生显著危害。
二控:控体重、控三高。有效控制体重,适量参加体育锻炼,是促强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基础。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已证明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,及时筛查发现可能的“三高”。并通过综合措施有效控制血压、血糖及血脂的水平,能够有效降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。
三调:调饮食、调心理、调节奏。“病从口入”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,将大鱼大肉调整为蔬菜瓜果,将高盐调整为清淡原味,将暴饮暴食调整为每餐“八分饱”,就能够使心血管更健康。有效调节自身情绪,避免大喜大怒、极悲极恐能够减少突发状况的发生,提倡劳逸结合,避免过度劳累,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。
HEALTH SCIENCE
参考文献
[1] 内科护理第三章第5节、7节191页-194页
周敏
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


医护伴您左右 秒懂健康无忧

健康科普|往期回顾




本期科普内容
一审丨周敏 二审丨武建 三审丨石福宏
校对丨孙晓峰
本期监制丨杨璐
责编丨项谦 执行丨史雨莎
主编丨杨萌 编辑丨申珂莹 刘雯娜
工作邮箱:13700850054@163.com